思科攜手業界共探AI基建未來 柳崎峰:生成式AI關鍵在「造數據」

發布日期:2024年7月16日地點:香港W酒店
思科AI基建未來論壇

7月16日,由思科(Cisco Systems)與香港人工智能與機械人學會主辦的「Empowering Enterprises:Building an AI-Ready Infrastructure for the Future」論壇,在香港W酒店舉行。論壇聚焦企業AI基建升級與實踐挑戰,吸引多家跨國企業及AI創新者出席。維納智能創辦人兼行政總裁柳崎峰教授於論壇發表主題演講,提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真正挑戰並非來自算力瓶頸,而是高質量交互數據的缺乏。他呼籲本地AI研發需擺脫傳統依賴,轉向具備數據內生生成與自我演化能力的技術路線。

論壇由思科香港、澳門及華南區總經理封小韵(Iris Feng)致開場辭,並邀請思科大中華區資深副總裁兼首席技術官侯勝利(Victor Hou)分享思科AI基建戰略。

本次論壇涵蓋從基建到落地多重視角。作為論壇核心講者,柳崎峰教授明確指出,當前業界過度迷信模型本身能力,卻忽略了真正制約AI實效的,是數據稀疏與交互不足的結構性瓶頸。

「ChatGPT誕生後,全世界陷入了一場算力軍備競賽。但對企業來說,真正要做的,是在沒有足夠歷史數據的情況下,如何讓AI學會實際業務邏輯。」柳教授強調,大多數行業的痛點正是無法提供穩定且高質量的訓練樣本,從保險、基金到賽馬,均面臨語言資料斷裂與知識更新滯後的問題。「解法只有一個——讓AI自己造數據,並從錯誤中學習。」

柳教授在會上介紹,作為香港本地生成式AI初創企業,維納智能提出「Agentic AI」概念,並自主研發四大關鍵技術:SYNC(協同嵌套反饋機制)、ToM(多模型協作系統)CLAPE(提示詞自演化機制)、CLEF(錯誤反饋持續學習),他形容,這些技術的本質是建立一套閉環,使大模型從人類反饋中真正學會進化。

維納智能目前已推出多款應用產品,包括「QueWi 多模型問答系統」、「Wi Writing Copilot」、「RaceBot 賽馬智能助手」等。根據現場展示,這些產品在測試中逾99%生成內容體現愛國愛港的社會語境,並具備多語言新聞溯源、香港本地知識實時校正等特色。

维纳智能创办人兼行政总裁柳崎峰教授(右三)与跨国企业及AI创新机构的代表交流

图:维纳智能创办人兼行政总裁柳崎峰教授(右三)与跨国企业及AI创新机构的代表交流

論壇現場亦邀請多位業界代表參與交流,包括亞洲脈絡執行董事陳文輝、IT解決方案主管譚永建及企業AI主管吳嘉朗。與會者一致認為,AI產業若想真正創造商業價值,須從「造模型」的競技轉向「解問題」的實用。柳崎峰強調:「GPU只是基礎設施,真正決定AI成敗的,是誰能先把行業痛點轉化成可訓練的數據。」他亦表示,未來維納智能會進一步整合深圳、北京資源,以香港為起點,為粵港澳大灣區與「一帶一路」沿線市場提供有香港特色的AI解決方案。